The 1975的《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s》這張專輯,發布已經快兩個月了,至今也有一些正式的MV陸續發布,我也對目前為止的影像作品有很高的評價,直到前兩天看了<I like America & America Likes Me>這支,我整個人都驚呆了,下巴直接飛出去,仔細一看居然只是Lyric video,Excusez-moi?甚麼東西?怎麼可能?於是我的下巴又飛走,誰都攔不住我接來要好好表達一下我對這張專輯的敬意。
有鑑於現在The 1975應該已經很有名氣了,所以我也不對此團多做介紹。
我一直都是The 1975鐵粉,每一張專輯我都會重複撥放直到下一張專輯出來,從這三張專輯的進程中,也感受到他們漸進的用心和企圖心。The 1975很清楚他們的定位,首張同名專輯《The 1975》作為一個充滿青年憂愁的詮釋,談毒品、性愛、憂慮,洗腦的旋律及充滿詩意玩味的歌詞,成功的讓他們爆紅並在年輕世代立足自己的地位。上一張專輯《I love it when you sleep for you are so beautiful yet so unaware of it》中,The 1975面對著自己的爆紅,做了這張大膽、戲劇化、私人情感和過於理想化的專輯,是一張他們對於流行音樂的反思,一張充滿後現代野心的專輯,有趣的是<The sound>這首單曲其中在《The 1975》時期就做好的,至於為何不放入第一張專輯中?Matty在訪談中表示,因為他們認為<The sound>太像是男孩樂團的歌,顯得太刻意,而這張專輯的自剖讓這首歌更突出,顯得The 1975已比第一張專輯時更能收放自如,不再綁手綁腳。
直到《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s》這張出來以後我就更確定我對他們的愛是多麼堅定不移(?)怎麼說呢?除了在藝術上他們的層次又再度往上提升之外,Matty在詞的創作上也更大量的從剖析自己擴展至社會議題。
當音源還沒公布的時候,從專輯名稱《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s》(中文翻成網路交友的快問快答,我是覺得網路交友一詞不能概括這張專輯的概念)到音源發布的倒數宣傳,就明確的表達這張的概念人際、科技的關係引發的社會議題,而不拖泥帶水或暗喻,我會直接想到Radiohead 《OK Computer》,《OK Computer》已經hands down是非常非常無可破的作品,或者說我覺得《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s》中可以看到《OK Computer》的影子,那還有甚麼好談的?因為我覺得The 1975的這張作品經由視覺呈現之後更加猛烈。
這裡先岔開話題讓我談一下專輯的封面設計,直接讓我聯想到我書桌櫃上王志弘設計的那本《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中文版封面,白底搭上如同印刷填色的色塊,可能因為內容上也有相關,所以覺得特別親切。
雖然我說視覺呈現是最主要我想讚嘆的部分,但是也不想每首歌的MV都做視覺分析,顯得聒噪也沒有大家自己看來得有趣,於是我就只講講<I like America & America Likes Me>。
<I like America & America Likes Me>和<Love it if we made it>一樣,闡述的是現代社會議題,但不同的地方在於<Love it if we made it>是種直白的彰顯,直接的控訴,而<I like America & America Likes Me>比較像是一種呢喃式的、像是在腦中對於現代難題拋出無解式的自問,好像湯姆漢克在無人島上全力的吶喊希望有人能聽見,但所有人好像澀谷街頭過馬路的行人,腳也不停的快速通過。
聽完整首歌,不難發現這首歌在闡述的主要是槍枝氾濫議題,次為在此世代中對於價值衡量的迷失。但除此之外,我覺得這首歌的完整概念,或者是整張專輯已經都被這支Lyric video適切表達。這十年間,網路的載體已經不受限於大型電腦,更多的是手機、平板、手錶、電子看板等等,視覺的衝擊和資訊的爆炸視線所及之處都向人炸過來,但因為我們身在其中,所以更像是一種無意識,無意識地接收、使用、傳遞,我們太習慣了這樣的世界,科技規訓身體的世界。
於是<I like America & America Likes Me>這支Lyric video用的視覺呈現,是讓觀看者「意識」到自己身處的科技世界。
三分半的時間,由使用者點擊MV 開始,前五秒就已經建立了現代人們熟悉的模式,不斷增加的數字、緩衝旋轉符號、跳動的小色塊,於是觀看的人已經「被告知」並且是有意識的理解自己點擊的影片/音樂是一個現代科技發展出來的默契。接下來跳出一連串的指令,就像過去桌上型電腦開機時的指令畫面,穿插現今常見的緩衝符號,告知觀看者已經進入畫面,前奏輕柔雖不如畫面強烈,但是作為暖機已是充足。接著促音、畫面閃動、畫面glitch並瓦解消散 “I'm scared of dying”第一句歌詞進來。
前奏加上畫面,第一句歌詞的「我對垂死感到害怕」已經完整地建立起現代人之於科技抑或是科技本身的敘事關係。
跳開畫面回到音樂上,我覺得這個團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一些小巧思,那就是人聲的Auto-tune。我看見其實很多人和評論會戲謔或厭惡這張專輯Matty的Auto-tune,但我反倒覺得這才是高明的地方,你可以從過去的專輯知道Matty並不慣於使用Auto-tune,那為何在這張專輯裡卻屢屢出現?原因無疑是作為一種更完整的呈現,他在把玩這種近代流行的工具,電子化的聲音使他更切和主題的──科技與人結合的概念呈現手法。
再回到畫面。輕柔的Intro結束後,進入Verse 1前節奏瞬轉為明快,感官經驗從Google地圖瞬展為類似平板的圖形,參雜著如Instagram滑動的畫面並持續擴張,合成器的節奏與畫面結合的恰到好處。再來是我認為最有趣的畫面之一,紅髮藍眼的動漫女性臉部特寫在畫面上無限伸展變形。
牽扯到了動漫(Anime)所有的一切瞬間就有趣很多。
因為我們沒有要寫論文拿點數,所以先冷靜,不要長篇大論。但重點的提起是必須理解日本動漫在全球無人不知曉的特有產物,由尤其是透過網路更無阻礙的傳輸,以及它近十年與科技、人際的利害關係(像是《心跳文學部(doki doki literature club)》這款遊戲作品就有很好的延伸)。所以我覺得在<I like America & America Likes Me>這支Lyric video中,出現這樣的一瞥畫面,著實的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視覺分析在此打住,接下來我就不一一拿出來討論了。
敘述這些,希望大家能夠明白我前面所說的The 1975在視覺上的呈現是多麼的與主題切和、具有張力(雖然音樂本身也是重點,但The 1975的音樂魅力有多麼使人醉心這是你我都已經知道的了)。在流行音樂中,能有人出來告訴聽眾──特別是年輕世代,這些社會議題,而不是兜售拜物以及種種貼上個人主義危險的價值觀是件非常猛的事,更別說是這張專輯作為一件藝術作品的野心及完成度。
Matty曾說過:我們不在乎自己本身,但我們對我們的藝術非常重視。你可以從歌詞或眾多的訪談中得知Matty是一個質多麼高的人(抱歉用質這個字,用才華或其他的詞我都覺得不夠貼切),他的用字遣詞及談吐,絕對不僅僅只限於第一張專輯所能呈現。
(結果找到的圖文不符)
接下來The 1975的影像/音樂作品,我只有一句話:我想我從未準備好你們的創造力。
留言列表